你想過高考後的人生怎麼過了嗎?
文 | 大櫻桃與小燈泡 有刪改 這幾天,正是迎高考的日子。 “21歲,成績一般,單身,也許會一事無成。”在後臺看到了她給我的留言。 壹 收到讀者M的這條留言,我想起了以前同樣躊躇的自己。 讀者M說,她在成都求學,成績平平,實習的收入也很普通。父母勸她以後大學畢業能托關係進國企,五險一金,安穩又清閒。但她心有不甘,她室友早早就出去兼職、實習了,現在室友工資高她兩倍,她又想著去北上廣分一杯羹。 “明明一起畢業的,憑什麼人家比我順利太多?” “唉要不是我爸媽,我就能選擇想要的生活了。” “是不是我的運氣太差?” 那些話,隱現著你我年少時的影子: 有冷眼他人的嫌嫉心, 有父母干涉的小心思, 也有努力不得志的甘願自棄。 但更多時候,所謂的運氣太差,所謂的選擇無能。說白了,是缺乏“珍視”一件事情且為它努力的能力。 剩下所依賴的,不過是“常常拿這件事來嘴上消費”而已。 說是癡迷健身。但除了念叨著減肥萬萬歲,什麼時候管住嘴也邁開腿? 說是傾心文學。但除了熬夜刷小說看八卦,何曾有過寫字寄心的耐意? 說是渴望考研。但拋開父母的期許功利的前景,還有多少自身源動力? 或許,積極追尋想要過的生活,遠比消極忍受現狀要困難很多。所以當下,拋開種種外界因素,你和你渴望的東西,還有多少可能性? 貳 以前讀書時,我也常常跟朋友說起,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也不知道自己要怎麼樣的生活。” 卻不知,這句話其實折射的是我內心:我沒有能力去選擇,也缺乏勇氣去承擔。 明明想跳出平庸如死水的迴圈,卻習慣得過且過的舒坦;嘴上說喜歡一線城市的機遇和挑戰,卻貪戀舒適區裏的安穩。 對那個時候的我而言,所謂的迷茫,其實是偽自尊。一切不如意,都可輕而易舉推給三個字,“運氣差”或者“家人說”。 直到有天,習慣性找朋友“傾訴”,她有些不耐煩,一頓反問: “你說自己有選擇恐懼症,可除了抱怨,我沒看出你很上心啊?沒看見你為了將來做出什麼選擇啊?你動不動怨父母管得太多,但脫離他們,你有獨立生活的底氣嗎?” 短短幾句話,我啞口無言,卻又醍醐灌頂。 似乎不曾想過,想要得到這些,自己該扮演怎樣的角色。是糾結狂?是行動派?還是空想家? 一次又一次,我把求職的不順,歸因於學校的平庸;把野心的喪失,歸因於父母的阻擾;把自身的逃避,歸因於情緒的無常。 既懶惰,又貪心,難怪一無所獲。 叁 我想為大家推薦伊格曼的一本小說,叫做《死後四十種生活》。 業餘時間看還挺有意思。裏面的內容是作者假設“你”已死亡,將那些相似的瞬間重組、量化、排列。 吃飯,發呆,系鞋帶,開車,遛狗,丟垃圾…… 如果把整個人生做的事情累計成天數,那麼“你”的一生曾花6天的時間剪指甲、18個月的時間來排隊、30年的時間閉眼打盹、51天的時間站在衣櫥前躊躇。 當打破的花瓶被復原,當融化的水冷凍結冰,當破碎的關係重回親密。會發現: 運氣是個偽命題。這世上哪有什麼兩全選擇、順遂人生。 “我的成績一般,我想以後考名校,但我不喜歡每天都復習那麼辛苦。” “我的專業是化學,但我更喜歡文學,如果我跨專業考研,別人會不會笑我,說我不務正業?” “我想跟他表白,但被拒絕怎麼辦?萬一倆人分手了,我不就浪費時間,白談了一場戀愛嗎?” 有時選擇困難,不在路徑本身為難,而在貪婪之心。是你賦予選項太多“無意義的完美”。總想著有很遠的未來,很多附加的東西,其實選擇就在當下。 至於心態失衡的人,無論選什麼都會不甘,無論怎麼過都會後悔。 “哪怕生活換千百個樣子,也沒法真正滿意。” 肆 就像幼時聽過的故事: 西蜀郊邊有兩位僧人,一個窮的叮噹,一個富的流油。他們倆想去南海朝佛,窮者說,我只需一瓶水,一飯缽;富者卻道,我要先買艘大船,隨從二三。 待來年,窮和尚早已周遊南海,興盡而返。富和尚卻仍白日做夢,呆愣於寺中。那些一步三回頭,皆因身在其中,無力感引發的拖延和焦灼。 但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迴圈裏,還不如隨時啟程,且行且停。 若你想做自由職業,就請做好連續兩三天熬夜趕稿被拒、坐在家中社交變窄健康失調的心理準備; 若你想去環遊世界,就先接受肩膀上難承擔的重量,腳下不合適的鞋子,習得說走就走的新技能; 若你想高考被錄取到心儀的城市,就要先瞭解有哪些合適自己的學校,並為之努力,而不是整體花時間擔憂著成績,或者擔憂著到了陌生的城市舉目無親。 在時間面前,只有想和不想,沒有能或不能。別扯那些有的沒有的,都是藉口。 一路上順遂也好,委曲也罷,總要經歷那些主動選擇和 被迫妥協,才能覓得最真實的樣子—— 請試著,為欲望和懶惰鬆綁。你的人生,總要自己渡河擺渡。